最近一個月,翠亨新區東片區(馬鞍島)交通建設不斷傳來新進展。環島路6號景觀橋建成通車,環島路累計建成4座景觀橋,有望今年全線完工。備受關注的南中城際香山站建設工作不斷加快,站點的TOD項目也已亮相。與交通項目建設同步取得進展的還有翠亨新區的城市外觀環境,中山生命科學園的18棟玻璃幕墻單體建筑已建成,華潤燃氣總部基地(中山)及新興產業科創中心的雙塔大樓也已成形,與翠亨大廈、翠亨國際科創中心等建筑遙相呼應,城市新中軸雛形初現。
深中通道建設進入最后不足一年的倒計時,處于深中通道西登陸點的翠亨新區也已進入基建和城市環境優化的沖刺期,一個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最美“城市窗口”正在打開。
從建交通到建城市
TOD項目輻射一島三地
十年建一座新城,從2013年成立至今,翠亨新區已從昔日灘涂海角躍升至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主陣地、“黃金內灣”的新支點。
新城建設,交通先行,對于翠亨新區來說,交通建設有著更特殊的意義。《中山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山將基本形成“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三縱三橫”軌道交通網,實現“603015”時空圈。其中,“30”是指中心城區與外圍鎮街、各鎮街與深中通道30分鐘通達。處于深中通道西登陸點的翠亨新區,將成為中山各鎮街乃至周邊城市接入的深中通道交會點。翠亨新區交通路網建設,已不僅僅關乎自身的發展,更關乎中山乃至珠江口的建設發展。
為當好這個交通交會點,翠亨新區掀起了一股交通建設的熱潮。在翠亨新區內部,東片區(馬鞍島)未來大道、香山大道、和清路、和信路4條主干道已于去年建成通車,涉及道路超過40條的馬鞍島“三大片區”市政路網工程也已動工建設。今年上半年,在繼續推進路網主干道建設的基礎上,馬鞍島上多條關鍵的“毛細血管”也被陸續打通。最近,領航路建成完工,這是中山全市首宗采用評定分離模式招標的項目。領航路全長1.7公里,沿途與和清路等干道平面交叉,有效打通了馬鞍島東部片區南北向交通要道,為新益昌、中廣核、中科富海等重點企業出行提供了交通保障。此外,處于馬鞍島交通“內循環”路網最外一環的環島路也相繼取得突破,多座橋梁建成通車。
對于未來,翠亨新區在“十四五”規劃中描繪了更立體的交通網絡格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部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通暢、外通達”綜合運輸體系。除了深中通道這一連接珠江口東西岸的超級通道,翠亨新區還將擁有南中城際、深中城際、中山港新客運碼頭(馬鞍港區)以及深圳機場、香港機場候機樓等海陸空綜合交通網絡。
南中城際香山站目前已進入動工建設階段,站點預留了南延珠海,東接深圳(深中城際)的條件,未來可從這里換乘前往珠海和深圳的列車。最近,中山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深南中城際鐵路與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深大城際技術標準兼容性研究咨詢服務項目的采購公告》等軌道項目招標采購信息,與深圳軌道鐵路線路接軌的計劃離落地再進一步,翠亨新區接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的步伐也在加快。
值得關注的是,南中城際香山站TOD綜合開發項目近日公開亮相。項目擬打造輻射一島三地的情景商業中心、公鐵水空立體化城市樞紐、城市級精神生活場館群、高韌性可品鑒復合生態環、深中廣珠高層次人才棲息地,建設商業、住宅及交通樞紐等內容。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49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這將翻開新區交通建設與城市建設融合的新一頁。
從地標到城市新中軸
馬鞍島南部配套建設提速
茅龍水道旁,翠湖公園畔,采用“新加坡建筑風格”的翠亨國際科創中心建筑群與綠地湖景相互映襯。從翠亨國際科創中心向南望去,樓高約100米的翠亨大廈是翠亨新區馬鞍島上的另一個地標建筑,兩座建筑共同組成了翠亨新區最早的城市中軸線。
隨著翠亨新區城市建設發展、城市面貌提升,新的城市地標陸續出現。香山大道旁,總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中山生命科學園是目前大灣區已建成、單體總投資最大的生物醫藥產業平臺。這是一個產業平臺,也是一個具有現代設計感的建筑群。從翠亨快線沿興灣道轉入香山大道,中山生命科學園是人們首批見到的地標建筑。園區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開園。
離中山生命科學園不遠處的華潤燃氣總部基地(中山)及新興產業科創中心項目建筑外觀已展現在人們眼前,“H”形的雙塔是目前馬鞍島上樓高最高的建筑。項目自2021年動工建設以來快速推進,項目施工現場最高峰時超過600名工人同時作業,平均每6天建好一層樓。
隨著大交通和城市建設工作推進,城市地標呈遍地開花的態勢。近日,中山市舉行面向社會資本項目推介會,對外發布36個面向社會資本的重點項目,翠亨新區成為項目推介的重點,10個項目進入推介項目清單,位于馬鞍島南部區域的多個現代服務業項目備受關注。其中,翠亨新區南塔標桿示范項目擬在馬鞍島南部打造集總部經濟、新型業態、購物中心、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國際性綜合商業中心,擬導入主板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區域總部、國際品牌酒店等業態。翠亨新區高端文旅項目占地約300畝,擬建設大型主題文旅項目,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地標。正在建設的翠亨新區碼頭片區會展中心項目也向社會招引投資,項目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地上3層,由1個會議中心和4個展覽館組成,地下負一層與周邊的聯檢大樓和翠亨新區新地標“未來之門”相連,組成大型綜合體。系列項目落地后,馬鞍島將構建起一條具有“國際范”的城市新中軸線。
從網格化到“一網統管”
智慧“大腦”推動產城融合
在位于翠亨新區東片區(馬鞍島)的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內,一塊26平方米的監測大屏上跳動著各類城市數據,大至項目建設施工,小至路燈,城市中的每一個環節的管理數據都被記錄和顯示,所有信息也都被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各部門共享使用,為城市建設管理提供指引。
城市管理的大數據為翠亨新區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支撐。翠亨新區是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域,依托“智慧城市大腦”系統,已初步實現了城市運行數字化、事件處置智能化、政府決策科學化、城市管理精細化。
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是智慧城市的“中樞系統”,它通過集中化的智能,猶如一個智慧“大腦”,指揮著城市日常運營。在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的管理系統中,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全域被劃分為109個網格管理,實時收集城市綜合態勢、經濟運行、招商引資、城市運行、工程管理等五大領域的數據和動態。這個綜合的城市管理系統建立了16個應用系統,綜合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大腦”和現代化數字城市。各系統收集的數據將通過實時視頻、3D模擬視頻、圖表數據等形式實時呈現,并打破各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全區數據資源協同共享、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大數據的介入,為翠亨新區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被有效監測和關注。比如,系統可利用“熱成像”雙目高清云臺攝像機的預警監控采集系統,及時捕捉轄區的火情。智慧水表系統,可捕捉細微的用戶用水變化,根據用水量預判孤寡老人的情況,或監控非法活動,為相關部門開展服務和執法提供有效指引。
數據的融合也為翠亨新區產城融合提供了新動力。翠亨新區自2021年統籌南朗街道發展以來,兩個片區已在地理上實現融合。通過智慧城市等技術賦能,東西兩大片區在城市管理上融合度進一步增強。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智慧城市系統收到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各綜合網格上報的事件超過3.7萬宗,環比增長64.8%,部門協同流轉辦理事件1176宗,環比增長2252%,事件處理率達100%,東西片區通過系統實現更密切的聯動和融合。
未來,翠亨新區還將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進一步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領域的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城市、土地、建設、交通、市政、公共設施等各種專業規劃和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將被匯聚起來,形成“地上地下全空間、人地房全要素、規建管全鏈條”的多維數據庫,在“元宇宙”存在的數字城市將與翠亨新區的實體城市“孿生共存”,城市建設管理更高效。
(記者 雷海泉 攝影 連婉晴)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